博客年龄:17年4个月
访问:?
文章:3篇

个人描述

姓名:***
职业:**
年龄:**
位置:中国,**
个性介绍:
*******

谈教师上课“举轻若重”症状

2007-11-15 23:08 阅读(?)评论(0)
 

 

 

近日,笔者听了一些教学骨干开设的研究课,每一位老师都作了精心准备,无论是课的形式、手段,还是教师的教育学风貌都充满了现代气息,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们津津有味。

就在大家赞不绝口之余,笔者则思考这些课存在的共性问题,即连续的几节课,语文、数学,政治、美术、英语,新知的推进模式如出一辙,上课的教师都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求教学元素导入新课。这些老师可能受到杜威力主的“活动式教学”理论的影响,以突出教学联系实际的原则。单独看待一节课,都十分精彩,显现出老师驾驭教材的水平,并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仔细一想,这种教学导入模式作为公式,则违反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即举轻若重。

所谓举轻若重,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突出新知识重要性和神秘性以及现实性,对新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科知识的特质不加区分,统一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辅助导入新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联系,再切入正题,忽视新知教学的重点。这种推进模式会在不少的“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出现。

忽视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内质性特征。对新知有效传授是任何一节课必须完成的基本教学任务。但这种推进模式只注重教师的有效教学表演,忽视了学科知识的特点以及所教授的教学内容的特质,只采用归纳的方法将一些教学素材进行串联,不能对知识进行了科学取舍,这会导致教师在某一个教学过程中得出的教学结论是片面的,甚至会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歪曲,这对学科知识的有序性和连贯性是不可取的;同时,这种推进模式也会导致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趋于生活化,肤浅化,老师为了与学生产生共鸣,往往找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里,特别是一些哲学知识,往往是哲人毕生的理论总结,在学生的生活中是很难提炼的,但有的教师牵强附会的将知识进行连接,导致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产生表面化,这是非常有害的。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教师教学的功利性,使得教师在选择教学对象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总希望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能够随着自己的教鞭走,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对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似曾相识,但又有一些陌生。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促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但在课堂上,既要维护教师的形象,也要顺利掌握应有的知识,学生就会显示得十分辛苦,甚至在课堂上,不知道该怎样才算配合教师的表演,自己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老师的掌控制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总是想方设法控制,希望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学,使自己的教学表演淋漓尽致的发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全然不顾,总是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编造一些符合自己教学需要的素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在课堂上还大加渲染,这种推进模式助长了一些学生的迎合心态,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

导致教师一直处于被动。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一位教师对自己所讲的教学内容如果举轻若重实施,久而久之,会削弱教学效果,甚至成为教学的一道障碍。在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配合教学,往往学生的回答总是与教师的教育期望相背离,老师不得不再一次地提醒学生,几经周折,达到教师的期望结论,如果事与愿违,学生一直说不出老师希望的答案,教师也只能自问自答了。这个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既要照顾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要想方设法提醒学生,同时不能被(听课的人)看破,又怕自己的教学任务会在这个环节上出问题,甚至有的经验不足的老师会在讲台上不知所措。客观上,每一位老师总是希望自己所开设的课能够代表自己的最高教学水准,既要完成事先制订的教学内容,也要展现在自己的风采,同时也要迎合听课者的口味,确保有一个积极的教学评价。然而,这些教学因素会无法释放自己应有的教学水准和教学能力,束缚教师的手脚。

导致教学价值取向趋于单一。教学价值取向反映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和尺度,既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认识和主观判断的产物,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发展的时代产物。长期以来,对于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众说纷纭,只重视教师的教学表演而忽视知识的内质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教学价值取向是没有生命力的,这种教学推进模式导致教学价值取向过于单一,即课堂成为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这种价值取向的理论假设就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比较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有效的学习归纳,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断寻求与老师的教学要求相吻合的知识平台,这种推进模式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这种教学是建立在牺牲学生的利益和自尊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仔细反思这种推进模式的利弊得失时,会发现它已经背离了现代教学的宗旨。

教师对于这种看似“举重若轻”,实为“举轻若重”的教学推进模式极力推崇,主要是趋于一种教学功利心态,即每一位上课的老师总希望自己的教学取得成功。但这种愿望是建立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确实有一定的教学联系,但实际上,有的老师总是生搬硬套,词不达意,使得这种教学推进模式过于生硬,缺乏应有的教学理性。

面对现代课堂,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效果出发,对知识的推进方式进行有效选择,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对于知识的衔接必须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进行分析,各科课程在知识排列体系上存在差异,必须根据该课程的学科特点进行整合。如果不问学科知识衔接特点,到处寻找与学生生活中的元素有联系的知识结合点,千篇一律,这不利于建构开放化的教学推进模式。有的学科是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有的学科如果这样操作,会削弱知识的高度和内在的逻辑,因此,必须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出发,建构多元化的教学推进模式,科学而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转化。

教师必须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对教学推进模式的选择必须从学生发展实际以及学生需要为切入点,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既不能过高评估,也不能低估,必须从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的整体水平进行选择。有些课程完全可以从较高的视角对知识进行推进,使得新知与旧知之间有明显的差距,这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激发非常有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些课程可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或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汲取有效只是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既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因此,对于教学推进模式的选择不能根据表演的需要进行单一的选择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在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师生的表演,还有其实用性,即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阅读(?)评论(0)
上一篇: 该日志被锁定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